当一个群体处在社会边缘,即被称作边缘人。某种意义上,老年人也是被处在现代社会边缘、被大众忽略的边缘人。
相比“正常人”,他们面对的是不可避免的生理机能退化、被忽视的情感诉求、难以跨越的信息鸿沟……
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有何不同?应该如何避免老人被边缘化?
对谈者信息:
- 1陈秋霖: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 2李晶: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老年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 3潘隆斐: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
一、我国正在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按联合国的标准,当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7%以上,就意味着该地区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9月20日披露的数据则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注1],毫无疑问我国已然迈入老龄化社会。
而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规模将达峰值[注1]。
老年人逐步增多、社会加速老去,他们出现在广场、公园、医院甚至人才市场。
面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秋霖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1. 寿命长是一件喜事,我们都追求高质量的健康长寿;
2. 过往人类平均预期寿命较低,所以逐步迈入老龄社会后,我们会遇到各类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关注老年人;
3. 判断老年人幸福指数,需要从经济、消费、生活状态等多角度综合考量。
(图源:视觉中国)
老年人就这样“闯入”大众视野,他们或是眯着眼艰难的辨认交通工具指示牌,或是用一根手指慢慢操作着智能手机,以相对“边缘”的身份,艰难融入快节奏现代社会。
陈秋霖认为:有问题的不是老龄化本身,但是老龄化确实会给带来一些需要解决的社会具体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理解我们每个人都终将遭遇的“老年困境”。
二、生理机能退化,他们不是“正常人”
人到老年,生理机能的变化是最直观的。
佝偻的背、脱落的牙齿、模糊的双眼、难以屈伸的关节、不再利索的腿脚……
生理机能不可逆转的全面退化,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多令人无所适从。
l 衰老:不可逆的自然发展过程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老年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晶认为:从医学的角度上来看,对于老龄化的判断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年龄只是其中一点,我们更看重一个人身体的功能状态问题。
我们在身体老化以后必然会面对“衰老”这一结局,例如视力、听力退化。这是正常的生理过程、自然的发展过程,是不可逆的。
与生理机能退化相伴的是基础疾病的频频造访。
“我们人体进入老年以后,很难处在一个完全健康没有疾病的状态,一些慢性病会随着我们机体的老化和衰老出现恶化,例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肿瘤等;而且我们还会面临一些老年病的困扰,例如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帕金森等。
在老年医学中,临床上有老年综合征,即老年人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同一种临床表现或问题的症候群,比如衰弱、尿失禁、痴呆等情况。”李晶如是说。
(图源:视觉中国)
l 失能失智:边缘人中的边缘人
在正常的衰老之外,还有很多失能、失智老人。
而据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500万痴呆患者,其人中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注2]。
2021年5月12日中国老龄协会在京发布《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现状与发展报告》指出,2030年我国老年痴呆人数将达到2220万,2050年将达到2898万[注3]。
此外,我国失能老人超4200万,大约每6位老人中有1位无法自理[注4]。
陈秋霖认为:虽然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较快,但是健康预期寿命与人均预期寿命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仅想长寿,更重要的是高质量的长寿。
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老龄化社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照料问题和医疗问题。
三、情感诉求被忽视,与“主流”渐行渐远
生理层面的弱势尚属自然过程,但是当老人在心理层面也处在边缘位置,则与社会的主动忽视不无关联。
在有些人看来,老年人不再有性别、大众也没有义务关注其情感诉求。其实老人的焦虑、孤独、与困惑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l 难以跨越的信息鸿沟
随着当我们进入信息化社会后,老年人会因为新兴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事物的出现而产生信息鸿沟。一旦信息鸿沟的被拉大,老年人将会在社会边缘地带越走越远。
在我们整个互联网的普及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对不同年龄段的互联网使用率不平衡,老年人的比例往往是最低的。
在我看来,这可能和老年人没有参与到这项工作有关系,设计产品的年轻人可能不了解老年人真正的痛点。所以,在未来开发养老产品的过程中,企业也应该多去考虑老年人的意见。
老年人一方面本身知识积累较少,学习新事物的难度较高,另一方面专门为老年人考虑的产品也比较少。
陈秋霖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我们出台相应措施推动市场生产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同时我们也要在设计产品时为老年人考虑,让他们的体验能够得到改善,有一个更舒适的老年生活。
l 无处安放的爱
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的数据显示,老年人是中国艾滋感染者年增长率最高群体。中国2019年新诊断报告的60岁及以上艾滋病感染者人数,每天报告超过100例,总数占新报告的所有感染者的25%[注5]。
在我看来,老人黄昏恋值得鼓励,这是老年人正常的感情诉求。当人体处在不断的衰老过程当中,心态也会一直变化,我们可以将这种心态的变化概括为焦虑。他们的内心期待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但是老年患艾滋的背后,实际上透射着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缺少。没有相应知识教育的老年人群体,更多的是依靠个人的本能去追寻老年时的爱与被爱。
李晶认为:在心理层面,老年医学强调个性化的干预,针对每一个老人的身体素质、功能状态、心理问题做出不同的预防方案。
我们需要在关注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同时,让他们有更合适和健康的途径去选择爱。
(图源:视觉中国)
四、如何避免老年人成为社会边缘人
据人民网报道,近年来,有不少地方举办“体验变老”活动,让年轻人体验变老后的感觉。只有亲身经历过的感受,才能更好地产生共情,让年轻人对老年人多一份理解。
“我们总归有一天是要进入到老龄阶段的,所以我们要在中年阶段和青年阶段,为我们老年阶段的生活做一些准备,以实现一个健康的老龄化社会。”李晶这样建议还未老去的人群。
l 营造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如何让大家拥有一个体面的晚年生活,我们或许应该坚持和找回我们民族文化上的传统和优势。
目前全世界都在面临老龄化的问题,但在西方国家中,养老是存在严重分层的,家庭关系相对疏离一些。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养老问题更是道德上的挑战,我国自古就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孝”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道德优势。
不过进入到现代社会后,很多年轻人缺乏养老的责任感,而家庭责任感的缺少也是现代社会最大的一个变化。老人在现在很难自己独立地去度过自己的暮年,而如何回归到尊老爱老的传统社会氛围之中,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图源:视觉中国)
l 期待社会专业养老服务
在我国,目前有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7%的选择社区养老,还有3%~4%选择机构化养老。
陈秋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完全传统家庭的农耕文化,在社会分工变化和人员流动中逐渐消失。因此在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现在养老模式将不同于过去。
从分工的角度出发,我们期待现在社会能够有一些更加专业的养老服务。这不仅需要国家推出相应的政策,也需要市场支持。”
对谈者信息:
参考来源: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9月20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9月20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3、 《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现状与发展报告》(2021),中国老龄协会
4、 《老人多种疾病缠身?万万不能忽略的营养支持》(2022)光明网,郑培奋
5、 《世界艾滋病日 | 老年群体: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报告数年增长率最高的群》(2020),世界卫生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