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迪布韦克(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要点速读: “我的理论主要是银行挤兑不仅仅是心理恐慌。如果你发现其他人都在去银行挤兑,那么你也会去。我的研究还表明银行提供流动性,这就是银行的价值,但提供流动性也会使银行变得脆弱。” 正文: 10月10日,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菲利普·迪布韦克三人,以表彰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研究做出的贡献。其中,菲利普·迪布韦克关于银行挤兑的开创性研究成为经济和金融领域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
C位观察独家连线!2022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迪布韦克
(来源:C位观察)
迪布韦克对网易财经智库表示,能获得诺奖他感到非常荣幸,“已经收到了很多人的祝贺和留言,我感觉自己是最后一个知道自己获诺奖的人。”他说。 迪布韦克到底牛在哪里?我们都知道,银行本质上是一个金融中介,是一种间接融资,银行最初的出现实际上是因为要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资金融通找到合适的对象。但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扩展,如果按照人们对银行传统的认知——他只是一个匹配信息的中间商的话,银行为什么还有存在的必要呢? 迪布韦克和另一位获奖者戴蒙德的研究,深入揭示了银行的本质,因为如果没有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 他的另一个贡献是深入研究了银行挤兑问题,他与戴蒙德提出的“戴蒙德·迪布韦克模型”(Diamond–Dybvig model)成为了后世学者研究这一问题的基础模型。在迪布韦克看来,储户对银行的信心非常重要,“我的理论主要是银行挤兑不仅仅是心理恐慌。如果你发现其他人都在去银行挤兑,那么你也会去。我的研究还表明银行提供流动性,这就是银行的价值,但提供流动性也会使银行变得脆弱。”他对网易财经智库阐释道。 在谈到他的理论对当下的世界经济有什么作用时,他表示,在金融危机期间,有很多东西,很多赠款在他们的模型中看起来就像是银行一样,“它们实际上就是运行在银行,运行在回购市场上,运行在商业票据上,运行在货币市场基金上。”他补充道。 迪布韦克与中国的渊源颇深。他从2010年起担任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直到去年才卸任。在对话结束时,迪布韦克也用中文对我们说了“再见”。 网易财经智库(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网易财经智库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
|